论技校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
日期:2009-06-17 21:14:06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387

曾 旻 (湖南郴州技师学院)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在他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因素。其基本内核是:强调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并要尊重人的这三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尽量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正当合理的需要。二是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三是以个性为工作入点,使其共性合格,护学生的个性特征。四是坚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做学生的楷模。五是学生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即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把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难点与热点结合起来。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等等。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校长将它融入自己的治校实践,越来越多的教师用它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这一教育理念正日益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确立“学生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和中心”的教育观,即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作用,重视学生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既是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意义及体现
  以人为本是世界上优秀的高校始终奉行的成功经验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改革与发展的基点。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人们可以从国外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因为质量是要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高度负责的劳动态度创造出来的。高等职业教育正是要适应这种需求,主要培养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及各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所以,在高职生的成长观上,不求人有全才,但求人人成长,人有所长。如果不贯彻以人为本,实行因人施教,让其专长发扬,使之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一定程度上那是高职教育的失败。所以,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只有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校的办学才能为人们和社会所认可,学校才能不断的发展。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要切实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生生存》,并提出“教会学生学习”的口号以来,相继提出了“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求知”、“学会工作”、“学会交往”等口号,并以此指导了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使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始终集中在“学生主体”之上。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前提也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发挥主体作用,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会独立地学习、独立地发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目标将无法达成。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忽视甚至无视教育主体性的弊端同,即把学生当作“物”或“机器”进行塑造。因此,传统的大学德育存在着抑制个性的倾向。进行主体性人格教育,要把大学生当成“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要尊重、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地位和尊严,从而唤起大学生的自我人格意识,形成主体意识,实现人格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前提。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是对人的激励,充分发挥人的长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和放手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放弃时时处处好为人师的思想,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权益,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或缺乏思想甚至没有自主能力的人。或者,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基础素质又较差,就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而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个性,以亲和的态度去主动了解他们,热情关心他们,进而积极引导他们,从内心上真正放手于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体性,才能触及学生更深层的心理层面,满足学生的特长需要、表现欲望和成功渴望,增加学生主动成才的意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越强,教师进行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就越厚,学生的接受性也会越强。
  3.要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的核心是指导与服务,“授予以渔”,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如果还是那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日益膨胀,师生间无形会产生一定的距离,这也必然出现“我打你通”而其实难通的不良局面。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唯师独尊”观念,改变单方面灌输和空洞说教的教育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要与学生为友,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欲做良师,先为益友,无论是在学习、工作、生活,还是心理和就业等等,多结合其实际进行指导或辅导。总之,要将传统的上下级师生关系塑造成有人情味的平等师生关系,即建立平等、友爱、相互尊重、朋友式、同志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4.要为广大高职毕业生就业着想,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就是要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获得一技之长,毕业后能谋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以人为本,也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就业指导,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如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可以瞄准某类系列的职业岗位群,也可以考虑某个特定的岗位,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要有较科学完善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理论上保证“适度”、“够用”,实践操作上,保证技能突出,实现“零距离”上岗。这些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以我为本。即这个“人”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如果把这个“人”理解为一个人,即我自己,那么,以人为本就成为个人本位主义,每个人不但关照他人和社会,而且按照自己需要要求于社会,那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把“以人为本”运用于学生教育管理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2.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虽然传统教育的“管”、“卡”、“压”严重影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应予以废除。但教育总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约束和规范的,没有规章制度的管理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突出以人为本,不是不要制度管理,而是要制定科学和合乎学生身心特点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要在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规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为准”。那种把教育与要求、自由与纪律、自主与制度截然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去满足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但必须对他们进行角色规范,要求他们遵守必要的规章制度,真正使他们做到既乐于学习又学会学习,既自由又受纪律制约。
 

核发:0 点击数:387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